新闻动态
金融业能否抓住数据红利
2022-01-25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到,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对于金融业来说,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如何通过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好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如何防范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诸多问题都关系到金融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在业内专家看来,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提升服务质效,必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防范新型风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数字化转型加速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金融业近年来面临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同业竞争加剧、非金融机构跨界竞争等压力下,为应对挑战,金融机构纷纷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

其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家重要的发力方向之一。根据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2020年年报披露,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工商银行达到了238.19亿元,另外,建行、农行、中行金融科技投入均超过150亿元。工行、农行、中行金融科技投入增速均超过40%。

在披露业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对金融科技投入最多,达119.12亿元,高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科技投入占营收比达4.45%。此外,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比均超过3%,处于较高水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新技术在金融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建设银行为例,据建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建行2018年设立金融科技全资子公司,目前已实现客户服务、风险管理、集约化运营、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共424个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物联专网建设完成试点,物联网平台接入终端超过20万个,赋能智慧安防、5G+智能银行、建行裕农通等15个物联应用;“建行云”平台可以为政务、住房、同业、社会民生等领域的346个应用提供服务支持。

除了助力金融服务场景,未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还有哪些趋势?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未来将向业务全面数据化、产品服务智能化、银行服务全面开放化与生态化方向发展,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深水区。

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技术不断发展,机构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人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成本也将日益高企。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数字化转型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没有能力跟上数字化浪潮的金融机构,无法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可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银行业数字化能力的分化越来越大,中小银行在资源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仍面临较多瓶颈,亟需探索符合自身特色和需要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合理分享“数据红利”

金融业如何分享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的7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其中第6个是“加快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合理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深化应用,发展智能支付、智慧网点、智能投顾、数字化融资等新模式,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有序开展可控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规划》在提出“加快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强调了“合理”“稳妥”和“有序”。在业内看来,这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在一些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消费者对个人金融消费信息泄露、遭遇网络诈骗或“大数据杀熟”等的投诉也居高不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曾公开表示,个人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只有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墙,才能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监管部门对个人金融数据的保护力度正不断加强。去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加大了对机构的处罚力度。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认为,这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少挑战,比如保险销售误导就可能涉及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等问题。他建议,金融机构一方面要提高从业人员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合规机制,促进线下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充分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在2022年发布的2号文件《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强调了“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加强第三方数据合作安全评估,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的,应依据‘最小、必要’原则进行脱敏处理”。

“要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北京金融法院院长蔡慧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尊重并鼓励科技创新,对认定创新产品违法、创新交易模式无效时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要遵循实质正义理念,准确把握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实质,坚持适度干预原则,要准确适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与金融科技发展相关的法律,形成裁判规则,推动金融数据合法开放与有序流转,促进金融个人信息合理利用。

防范新型风险

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将面临一些新的风险。“以开放金融为例。原来技术体系是相对封闭的,风险挑战相对可控,防护边界也是清晰的,但在开放金融之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合作伙伴的短板,对方防护最薄弱的地方就是自己开放后要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技术升级后,新的风险也应运而生。”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说。

杨兵兵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三类新型风险,即场景风险、模型风险和数据风险。“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依然存在。不同的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些传统风险也在发生变化——风险更容易被放大,风险容易互相交织,呈现多样化。”杨兵兵表示,金融机构应该尤其重视新型风险。银行需要持续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不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要把模型风险作为独立的风险重视起来;要相应地进行场景风险管理,在场景的限额、监控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流程和解决方案。

在业内专家看来,要持续分享数字经济带来的“数据红利”,金融业需要不断解决数据资产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风险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调研显示,不少金融机构通过场景嵌入、生态运营、数据合作获得了大量内外部数据,但存在内部数据孤岛,且数据治理不足、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融合不够,形式上成为“数据囤积者”,实质上是“数据贫血者”,没有形成数据驱动的业务运营管理模式。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指出,目前数据资产化依然面临产权模糊、价值不确定、监管生态不完备以及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等诸多挑战。他建议,要构建数据资产化生态,包括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发展,保护隐私,推动共享,完善法律监管框架以及建立适应全球化的数据资产化治理机制,为数据流动创造安全框架。

来源: 百度 金台资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885217379660013&wfr=spider&for=pc

赤同网络 技术支持&Powered by eLoo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