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能源汽车接力涨价,买还是不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或是主因 最近油价备受关注,而新能源汽车也同步成为热门话题。近日,记者走访合肥各大新能源汽车体验店发现,比亚迪、小鹏、理想等多个新能源车品牌的多个车型均有提价,涨价幅度少则几千,多则过万。各品牌官方回应是,“涨价”背后是原材料价格成倍增长、订单量堆积等。 探访:新能源车提价又难等 在合肥市包河区一家小鹏汽车授权体验店,两款车型在展出,预约来门店试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现在根本没现车,只能今天来试驾。”王先生有些无奈。原来,他被销售顾问告知,目前除了店内之前“囤”到的个别低配车型有现车,其余车型均要等。 除了“要等”让消费者有点“堵心”,价格也是消费者心中一大“堵点”。“前段时间我刚来看过P7的低配版,售价是22万多一点,没想到这两天再来看,已经涨到近24万了。”李小姐向记者“吐槽”。销售顾问表示,厂家在3月21日进行了一波提价,所有车型均涨价1万到2万元。 虽然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有消费者瞅准了集中涨价前的购车契机,跨入“电车一族”的门槛。“涨价前订单量猛增,原先一个月不到就能拿到车,现在提车时间拉长不少。” 除了小鹏,比亚迪也加入这波涨价潮。在蜀山区一家比亚迪体验店,在售的三款车型除了较热门的“汉”暂未调价,其余车型均涨价5000元左右。“不过马上‘汉’也要涨价了。”该店销售顾问表示,目前,这款车低配车型有现货,中配的需要等一个半月。 在合肥理想汽车体验店,销售顾问介绍,理想one已经经历了两波提价。“刚推出是32万多,去年10月涨了1万元左右,预计下个月价格还会上调1万多。”尽管涨价幅度不小,但销售顾问表示,“这几天下单的人特别多,不过店里没有现车,基本都要等5到6周。” 涨价:多个品牌“官宣”涨价 理由大致相同 今年前2个月,合肥市汽车(包括底盘)出口10.5亿元,增长42.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亿元,增长728.8%,主要出口市场为欧洲和拉丁美洲。今年2月,江汽集团销量为3.5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和出口业务表现亮眼,均实现同比增长;纯电动乘用车1-2月累计同比增长75.17%。 工信部披露,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136.7万辆。而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呈井喷式增长,达352.1万辆。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更是乐观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有望突破600万辆。 除了销量的增加,价格也水涨船高。记者梳理发现,除了此前特斯拉、小鹏、比亚迪、飞凡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宣布涨价,3月初又有一波品牌加入涨价“大军”,目前市场上没涨价的电动车品牌屈指可数。 早在2月中旬就提前发布了涨价预告的上汽荣威,也在3月1日对旗下RX5 eMAX PHEV无畏尊享版、Ei5、i6MAX EV三款车型调价,分别在原有价格上涨2000元。3月19日,欧拉官方宣布,欧拉好猫和好猫GT将迎来全系价格调整,补贴后综合指导价上调6000-7000元不等。 而就在前一天,威马汽车透露将上调旗下所有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幅度为7000-26000元不等。3月23日晚间,上汽通用五菱也发布公告称,将对旗下五菱宏光MINIEV系列车型、五菱NanoEV车型、宝骏KiWi EV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将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4000元-8000元不等。 原因:原材料市场“芯”慌慌、“锂”茫茫 新能源汽车“门槛”为何突然提高?几乎所有品牌都给出“原材料价格上涨”“零部件价格上涨”等理由。对此,业内人士解读:原材料价格上涨、造车成本增加等因素是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自202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已面临几轮成本压力,先是“芯慌慌”。受到诸多素因的影响,芯片供应出现短缺。 此外,电池的造价在新能源汽车造车成本中占比最高,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材料,镍和锂也不“省心”。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于3月24日再度上涨,金属锂涨17.5万元/吨,均价报305万元/吨。而3月初,镍也在“作妖”。据中金公司研报显示,伦镍价格从2万美元/吨上涨至5万美元/吨,单车带电60KWH的8系新能源汽车镍原料成本约增加1万元。 原材料不断涨价、芯片短缺又暂时无法缓解,由此新能源车的制造成本不断上涨,调价或成为“必然”。此外,新能源车补贴退坡也是车企涨价原因之一,车企享受的补贴变少,这部分成本极大可能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去年底,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了2022年补贴标准较2021年退坡30%(非公共领域),并宣布在2022年12月31日之后彻底退出。 有业内人士也预测,至少半年之内新能源车的价格会维持高位。 “缺芯少电”带来“一车难求”、“黄牛”转手订单等“后遗症” “缺芯少电”的问题导致产能紧张,向市场释放的不仅只有“涨价”一个信号,与此同时,部分新能源汽车4S店也面临“一车难等”、“无车可卖”的局面。有媒体报道,绝大多数品牌的纯电动汽车都存在“一车难求”的现象,尤其新势力品牌现车极少,交付周期少则数周,多则4个月以上,提车时间甚至堪比车型高度定制化且全进口的保时捷等。 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消费行为,比如部分车主和“黄牛”从中看到了赚取差价的机会,开始倒卖提车资格。有媒体报道,二手平台上有车主以1千到3千元的价格转手提车订单,而这些车主加价转让的原因,很多是因为现在订车要等到下半年才有可能拿到车。对于这种交易行为,业内人士提醒,交易存在法律风险问题,消费者应该谨慎。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对此也作出回应:不允许直接转订单。 在质量方面,也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选定了车型、配置、外观颜色等,但在付款后提车时,发现车型与其选购的有出入;宣传使用高性能芯片,实际情况不一致;新能源汽车实际续航里程与宣传严重不符等问题突出。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来源: 网易订阅 央广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MQTFUR0514R9NP.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