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陈燕鸣 当今制造业发展呈现为流程智能化、制造服务化、竞争跨界化等突出特征。实施“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数字改造”+“智能制造”。台州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明确建设工业4.0标杆城市,以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带为主题,努力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促进制造升级和产业集聚,构建全产业链新业态,把新能源、新材料、新健康医药、未来汽车、精密制造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成为撬动台州未来发展的新支点,实现先进制造业动能转换。 一、持续推进构建城市数字化服务功能 不断培育做大工业4.0企业主体。培育工业4.0重点骨干企业,推动区域发展动力转换。调整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突出对高投入、高增长企业的扶持,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不断壮大冠军企业、产品队伍,抢占国内外细分市场占有率。通过积极扶持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工业4.0重点骨干企业,带动台州先进制造企业从数量主导型向效益主导型发展。台州湾新区设立工业4.0产业引导基金,引导资本重点投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工业4.0领域,培育工业4.0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工业4.0发展集群。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导向,打造工业4.0新兴产业集群。顺应数字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立足台州支柱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五大产业城”智能制造业集群和十大产业链,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健康医药、未来汽车、精密制造等为重点,培育打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智能缝制设备、智能机床、高端模具等工业4.0产业链,发展泵与电机、航空航天、智能家居、光电等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在数字制造领域创建若干工业4.0制造业集群。 推动数字赋能促进工业4.0发展。加快推进工业4.0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大脑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抓手,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城市,形成覆盖全行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兴数字经济体系,加快打造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动工业4.0产业大脑建设。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全链条改造,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通过数字赋能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效率。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推动经济结构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转变。 大力打造工业4.0创新生态。立足台州都市区构建创新网络,实现科创机构、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紧密联动,实现科创、商创、文创等交融互动,形成创新机构、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创新服务构成的创新生态,服务产业链、构建价值链。全面实施工业4.0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链企业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协同创新项目、急用先行项目、工业强基项目,培育工业4.0高层次创新人才。 构建优化工业4.0发展环境。高质量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直面营商4.0版的要求,打造“受办”分离的行政服务模式。聚焦工业4.0扶持政策直达、诉求办理、监督管理、公共服务、产业链合作等领域,在“三减一优”方面执行标准全面高于上级要求。建立健全企业授权获取和开放共享数据机制,形成以“企业码”为主要入口、各涉企服务码及应用作为特色子码和功能应用的全市企业服务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工业4.0发展服务环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加大在金融、土地、技改等方面政策支撑,快速畅通审批渠道,为企业发展解难纾困。 二、加强工业4.0对传统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 构建共享工厂产业生态园。积极推进工业空间“化零为整”,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统筹思维,打造升级版的工业4.0特色产业生态园区,把数字化、集约化和园区产业链社会化分工基础上的共享工厂搭建起来。构建集“科技研发+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并提供风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转型,抢占智能制造变革的先机。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原来不得不投入前道装备和仓储物流而导致分散布局的企业,通过工业4.0产业生态园区所提供的环境,给入驻企业巨大赋能,有效吸引小微企业聚集到园区,共享园区资源、数字赋能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 建设工业4.0发展平台。以台州高新技术园区为平台,对标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以工业4.0发展高能级平台为导向,建设数字产业园。推进工业4.0园区整合提升。实施小微工业园建设提升2.0版行动,加强工业互联网与“园区大脑”的集成应用,实现园区智慧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实施。通过工业4.0园区建设,加强台州与其他工业城市的联系,同时拉近其他工业4.0园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工业4.0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 依托产业集群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运营产业生态园和共享工厂。提升行业的生产资源数字化管理水平,为园区内的共享工厂提供技术支撑。数字化投入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让入驻园区的企业摆脱现在单独搞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困难,能够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低成本共享模式。 三、大力培育台州工业4.0人才队伍 在工业4.0时代,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国际范又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型、跨学科、系统级的人才。 培育工业4.0领军人才团队。聚焦台州优势产业,围绕创建工业4.0标杆城市需求,依托大学的科研创新主平台能效和人才集聚效应,发挥浙大台州研究院、台州学院、龙头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智核作用,培养一批学科基础强、产业管理精、创新能力优的工业4.0领军型人才。着力打造一批技能领军人才队伍。智能工业要坚持能力导向,聚焦智能制造,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技能专家,形成全国技术能手、首席技能专家和企业技能专家组成的技能人才梯队,带动技能人才队伍发展。 培养工业4.0应用型产业人才。在工业4.0趋势下,适应产业数字化需求,职业院校要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实行专业引领、创新驱动、知识和人才向产业端延伸的人才培养导向,推动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规格、途径、成效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加速培育一批适应“工业4.0”需要的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重点人才培育的常态化机制。体现梯度性与连续性导向,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培训或订单式培养制度,强化创新创业领域人才的培育激励,促进人才培育政策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等一线人才和青年人才倾斜。企业有最好的需求和案例,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必须把企业纳入,引导多校教师组合教学团队;建立带教教师的区域区享机制。建立线上理论与线下实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为企业工程及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教学。 突出企业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是强国之本,制造业转型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支撑,高质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密切联动。 来源: 百度 人民融媒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537407350336355&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