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以实际行动让淮安数量多、级别高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7月29日,2022淮安“金融+非遗”产业发展论坛暨淮安农商银行“家乡非遗贷”新闻发布会举办。本次论坛由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农商银行和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淮安扎实推进文化资源保护,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性文物保护法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目前,淮安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33项、市级163项、县(区)级近400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26人、市级220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传承人梯队进一步健全。 金融活水创新赋能,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论坛聚焦淮安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围绕推动淮安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加大对淮安非遗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淮安非遗产业扶持工作,进一步推动金融和非遗的融合促进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融媒体记者:蒋建波 秦艳艳 张金宇 高婷婷 通讯员:费洲 朱友光 朱子月 孟妍) 以金融力量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淮安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朱彩涛)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经济实用价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需要持续以金融力量激发非遗产业、非遗市场活力,推动非遗破圈、出圈,让非遗走向千家万户。 作为“家乡银行”,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让淮安数量多、级别高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一是以联合化的政银服务支撑让非遗产业“强起来”,成立非遗走访小组,对非遗项目进行摸排,为淮安非遗项目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以政银服务模式为载体,推动非遗产业的创造性发展;二是以市场化的产业模式支撑让非遗经济“火起来”,开展网格走访送服务行动,为非遗传承人建立信用档案,同时以党建联动、产品直推、服务聚合的方式打造非遗产品线上线下直销新功能,打造便民服务格局,汇聚更多金融活水润泽非遗经济,全面提升非遗的市场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三是以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渠道支撑让非遗从业人员“富起来”,为非遗传承开拓“整业授信”新模式,为非遗传承人授信签约。在助力传承人增收致富的同时,为传承人提供推介宣传服务,助力他们拓宽销售渠道,全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和项目化。针对产业化还不发达的非遗项目,开展非遗项目集中推介会,使其共享资源,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 接下来,淮安农村商业银行将在合适的时机,联合多部门走近淮安非遗传承人和淮安非遗项目,立足传统、寻求创新、努力探索、积极实践,以实际行动参与淮安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和发展,让淮安非遗成为人们认识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感知传统之美、生活之美,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 文化建设引领,统筹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淮安市文物局副局长 傅建霞) 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积极打造“运河三千里 醉美是淮安”品牌形象,聚焦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统筹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文章,推动非遗连接并融入现代生活,为推进我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和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了文化支撑。 下一阶段,我们将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坚持统筹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以及文旅融合发展,为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整合优势资源,焕发非遗生命力。聚焦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深入挖掘解读运河文化,弘扬由运河文化衍生的美食文化、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非遗综合展馆、专题展馆和传承基地,推进人文、自然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健康发展。 大力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力。做强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等活动品牌,推动淮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建立非遗宣传推广多元体系,借助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手段,提升淮安文旅融合品牌影响力。 合理开发利用,增强发展竞争力。加强对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高非遗传承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推进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使其与当代的生活理念、审美情趣等有机结合,更能为市场认可接受。拓展营销渠道,坚持线下线上并举,扩大淮安非遗产品的影响,着力推进“互联网+非遗”,积极探索“金融+非遗”产业发展新模式,助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插上“金翅膀”。 创新发展推动淮扬菜走向世界(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帮菜烹制技艺传承人 高岱明) 作为中国淮扬菜之乡、世界美食之都,淮安共有298道淮扬菜名菜名点传统烹饪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然而,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止步于完成世界美食之都的申报,而是推动淮扬菜走向全球,通过预包装形式大规模地实现淮扬菜工业化生产,让全世界人知道淮扬菜,让全球人品尝到淮扬菜。 淮扬菜的养生特色非常显著,美中不足的是淮安缺少一条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淮扬菜美食街,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预包装食品产业。扬州的富春包子、八宝粥以及扬州炒饭已面向全球销售,在大小商超和便利店随处可见。由此可见,只有淮扬菜实现工业化生产,将半成品直接销往国外,在一些大城市直接设立淮扬菜生产中央厨房,才能够离淮扬菜国际化更近一步。 淮扬菜名菜名点能够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们脍炙人口,更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淮扬菜推广人,我们要做好淮扬菜的传承和推介。淮扬菜文化宣传应该从身边抓起、从孩子抓起,让大家热爱淮扬菜、会做淮扬菜。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教授更多人烹饪淮扬菜、品尝淮扬菜、听淮扬菜的故事,让他们自发地宣传淮扬菜。 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支持共促非遗发展(清江浦区非遗协会会长、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传承人 言学义) 浦楼白汤酱油历史悠久,特色十分明显,具有一定的地域影响力。然而,浦楼白汤酱油的发展规模相对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推广好非遗项目,让其走出淮安、走向更大平台。 非遗项目要走出淮安,首先企业要有准确的定位。同时,非遗项目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走进大众生活,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浓厚氛围,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银行除了给予非遗项目资金支持,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综合服务平台帮助销售、推广非遗产品。 浦楼白汤酱油和苏式月饼在淮安本土知名度较高,企业首先要做好本地市场,做好本土推广。我认为,非遗发展要探寻与本土企业强强联合发展之路,将淮安非遗产品和企业惠民相结合,该想法在我们前期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和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依托银行客户多、网点多、员工多等优势,拓宽浦楼酱油等非遗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实现非遗推广的良好效果。 设立专门场所方便手工艺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淮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烙铁画”第四代传承人 徐迎成) 非遗项目中的手工艺产品主要用来玩或用,销路不广。手工艺作品过去主要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很多传统手工艺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失传,失传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手工艺传承人没有固定场所,长时间远离市场,以至于逐渐封闭,子孙不再从事该行当;二是手工艺作品没有规模化、产业化,缺少资金支持。 烙铁画,又称烫画,古时烙画用烧红的铁杆子作笔,在木板上烙制而成,主要是烙文字及家具表面装饰图案。目前,烙铁画在河南发展较好,制成旅游产品和纪念品,供游客选购,淮安可以借鉴河南的发展模式。 作为淮安“烙铁画”传承人,目前我们的烙铁画是单线发展,传承体系不是很开放。此外,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缺乏专门的场所,无法与市场直接接轨。手工艺品传承人想招收徒弟,便要想方设法打造自己的工作场所,通过工作室向外界展示非遗手工艺的工作场景,打造共享场地,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大家的关注目光,将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转型发展激发非遗生命新活力(老侯野鸭品牌创始人、淮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老侯野鸭制作技艺传承人 侯泉声) 传承保护、利用发展好非遗项目,让其焕发生命新活力,探索转型势在必行。 以我创始的品牌“老侯野鸭”为例,该品牌于1999年问世,目前已进行多次转型探索。2008年,我们发现特产市场的发展前景,决定首次尝试企业转型发展。我们把整鸭分割开来,做成小包装的鸭脖、鸭翅、鸭腿等零食销往全国各地。2010年电商兴起,我们开始导入互联网思维,投入千万元探索企业电商模式,目前老侯食品已成为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如今,我们又意识到传统电商正受到直播带货的挑战,于是又开始试水网络直播销售模式。在互联网力量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喜爱上老侯野鸭,老侯野鸭的产业化发展规模也不断在壮大。 金融力量可做“翅膀”,让非遗飞得更远。对于还未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非遗项目,“金融+非遗”发展模式是一种转型探索。金融力量可以进一步激发非遗消费市场活力,推动非遗发展由自我发展向营销发展转变。在非遗项目得到金融支持的同时,非遗传承人也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 “把脉问诊”非遗项目 金融支持“对症下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淮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瓷刻技艺传承人 季云华) 瓷刻技艺属于民间工艺文化范畴,它与可以量化生产的非遗项目有所区别。民间工艺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定制性,相对而言,市场开发难度更大,同时也面临着宣传推广难、收徒难等问题。这时,如果有金融支持,便犹如雪中送炭。 资金投入是否真能激活市场?非遗项目产业链哪个环节需要金融支持?这就好像医生看病一样,要量身开具“药方”,对症下药才能治愈病人。建议给予金融支持的银行成立专门的组织或部门,深入走访、摸排我市非遗项目,了解其供应、发展、传承等情况,同时安排专人与非遗传承人做好系统性对接。此外,多数民间工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年龄相对较大,不知道、不会用网络平台,建议银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知识讲解或答疑。银行作为一股新鲜血液加入非遗传承和发展中来,与非遗传承人相互合作,共同开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合作共赢新局面。希望我市能集合金融支持、互联网思维、新技术、新理念,让民间工艺类非遗项目在新时代释放新活力,推动民间工艺品传承好、发展好。 用好新举措 发展非遗新产业(淮安市人大代表、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钦工肉圆制作技艺传承人 李忠良) “金融+非遗”产业发展论坛的举办,推动了我市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们感到无比高兴。 钦工肉圆是清代皇家重要贡品、江苏省十大名菜之一,钦工肉圆制作技艺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李三吉食品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2015年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现有三大系列产品共14种。如今钦工肉圆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销售模式由传统门店销售转为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钦工肉圆传统制作技艺多次在国内外展示,极大地提高了钦工肉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钦工肉圆在丰富淮扬菜系、弘扬淮扬饮食文化、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感觉肩负使命,有责任和义务将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制作技艺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面临资金等条件制约,也迫切需要新的发展动能。本次论坛就像一场“及时雨”,为我们传统技艺的不断开拓创新和发展壮大带来智慧、注入动能。 探索博里农民画现代发展新路径(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工匠、淮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博里农民画传承人 潘宇) 博里农民画的地方特色鲜明,源头为民间年画。农民画家们吸收了本地传统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等表达形式,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表现在画面里。博里农民画现有画家386人,省级以上农民书画协会会员236人,现博里农民画年创作量近千幅。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博里农民画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不仅使农民画规模进一步壮大、农民收入得到提高,还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进程。近年来,博里农民画不断探索现代发展新路径,风格接近现代绘画,并以良好的发展势态走向产业化道路。我们将淮安历史文化与地域风貌在博里农民画中呈现,以文化创意艺术产品的形式塑造出“博里名片”。我们大胆创新,将博里农民画应用于室内软装中,提升室内空间的整体设计感与艺术品位,赋予空间文化内涵。我们将博里农民画与时尚设计理念良好融合,使服饰呈现出人意料的艺术魅力,打造别样的时尚风采。我们常年举办农民画培训,以老带新共同进步,给中小学生上民间美术课,使博里农民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后继有人。 来源: 百度 淮安日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125541814164238&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