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新能源之都争霸赛
2022-12-14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车百智库,作者|周霜降,编辑|阿峰

1908年,福特推出了T型车。5年后,福特开始在一条移动流水线上生产这种T型车,底特律由此崛起为美国汽车之都。20世纪90年代,底特律汽车制造业就业人口保持在6万人左右。但在第二次、第三次汽车产业变革中,它却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成了时代的弃儿,于2013年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站在底特律的艾尔姆赫斯特大街和罗莎·帕克斯林荫大道交界处,仿佛置身切尔诺贝利的废墟,附近大部分土地闲置,曾经建有公寓和商场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 

汽车兴,城市兴;汽车还在兴,城市怎么就倒了呢?实际上汽车还在兴,只不过换了地方。智能化、电动化时代,新一代汽车产业开始在硅谷生根发芽,2014年硅谷汽车领域公司不足10家,2019年汽车领域相关企业已超过150家;特斯拉、LUCID等造车新势力在硅谷发源壮大,传统车企也纷纷在硅谷设立创新中心;围绕自动驾驶,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移动出行的产业生态齐聚硅谷。 

回到国内,众所周知国内汽车产业几大重镇如上海、广州、长春等,曾占据了中国传统汽车产业的大半壁江山,纷纷争夺“东方底特律”的称号,然而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地方汽车产业大而不强,无法承载汽车强国的梦想。如今新能源浪潮来袭,各地重启造车大业,试图在新能源领域跑马圈地,打造更大的版图。于是,多地涌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之配套的新能源汽车工厂、电池生产基地及自动驾驶示范区等扎堆落地。人们不再执着于“东方底特律”,而转向争夺“新能源之都”。

在全国若干汽车强市群雄环伺之下,谁会是率先抢到门票的幸运儿? 

新一轮内卷大戏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也全球领先,2022年1-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占比达60.5%,预计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产值将达823亿美元。智能汽车也在加速发展中,2022年上半年我国智能化汽车渗透率已上升至32.4%,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车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将达到70%;汽车智能化有效拉动汽车芯片数量的增长,从燃油车约500个芯片增加到L4级车辆约3000个以上芯片,到2030年我国芯片产值将达到290亿美元。   

电动化、智能化为主线的汽车革命为城市发展汽车产业带来新机遇。加之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城市发展相应进入新的排位赛。继今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后,多个省市为抢占新能源赛道,密集出台了更加针对性的“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以江浙沪皖为代表的长三角集群: 江苏计划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车销售占比20%以上,充电桩总规模超80万个,商业加氢站100座;浙江计划新能源汽车产量60万辆,规上工业产值1500亿元,“百项千亿”项目预计完成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上海计划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安徽计划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40%,充电桩23.7万个、充电站4750座、换电站180座。 

以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 广州新能源汽车产能200万辆,渗透率50%,打造全球知名“智车之城”。深圳新能源私家车保有量78万辆;佛山以氢能为突破口,打造超5000亿的汽车与新能源产业集群。两座城市逐渐树立起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旗帜。 

以成渝为代表的成渝西部集群: 成都计划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0万辆,充电桩16万个、充换电站3000座、加氢站40座。重庆计划新能源汽车产量百万辆,渗透率40%,车路协同道路长度1000公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 

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集群: 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0万辆,汽车电动化率30%,充电桩总规模70万个,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突破1万辆。 

显然,眼下新造车运动正进入2.0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内卷大戏正愈演愈烈。过去,中国汽车之城的称号似乎总是属于个别城市,当新能源时代来临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谁能抢位成功?

这个答案很难回答,但是要说一个国内新能源产业最聚集的区域,长三角一定榜上有名。 

梳理《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可以发现,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位居全国前五名,南京、苏州、广州、成都、合肥则紧随其后。而这其中有半数都来自长三角。 

《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十名

在这波新能源汽车浪潮中,布局最积极、成效最显著的城市,大多集中在于此。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38%,这相当于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出产于长三角地区。 

其中不可小觑的新能源势力来自上海。在造车老炮的阵营里,上海可以说是转型最为成功、且势能最大的城市。尤其在引进特斯拉之后,产业优势叠加人才池优势,让上海成为新造车企业的首选之地。蔚来、威马、高合、集度、爱驰、洛轲汽车等都将上海作为公司总部,除了集度和洛轲汽车,其他品牌的车都已经量产交付。  

除了上海,长三角地区最亮眼的当属常州和合肥。 

常州是《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前10位里唯一的二线城市,也是唯一年度GDP不足万亿元的城市。据常州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产业产值增长198.1%,产销量突破11.8万辆,位列江苏全省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江苏全省的二分之一。近年来,常州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储能等领域全面发力,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中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率先进行布局,在溧阳、金坛引进了全球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均衡发展,从无到有打造出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 

合肥作为新能源投资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实力争夺“新能源之都”称号的城市。其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历史传承源自江淮,高光时刻来自大众,经典案例在蔚来。三家背景与风格完全不同的企业,组成了一个兼具多样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雏形。期间,“合肥模式”开始流传,核心离不开国资引领——国有投资平台作为基石投资者,投资入股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撬动引入战略投资者跟进参与长期投资,再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企业回购等形式有序退出并循环再投资,从而形成“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2022年1-10月份,合肥新能源车产业和智能网联产业链共计实现产值931.03亿元。 

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为主阵地,传统车企在这里根基深厚,虽然能拿得出手的造车新势力不多,但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巨擘掉头,转向新能源之势非常迅猛。以广州为例, 赛力斯、广汽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不断超车,今年前三季度,广汽埃安售出18.2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次于比亚迪、特斯拉与五菱宏光,而且比蔚小理三家中任意两家销量之和都高。而深圳作为榜首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有华为,还有腾讯、中兴通讯等优秀的科技企业,也有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类企业多达30家。 

除了上述几个代表城市外,北京、武汉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的产业聚集地之一。北京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车企总部,在造车新势力方面虽然错失了蔚来,但收获了理想和小米,且率先启动建设了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积极开展“车、路、云、网、图”五位一体建设,推动车路协同模式落地,推进L4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运行。武汉是最早喊出“新能源汽车之都”口号的城市,作为国内传统汽车工吉利等大半个汽车圈的车企驻扎。 

按照目前新能源产业分布的情况来看,一家独大的情况可能不会出现,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沪地区为主的地域性发展或是未来的行业主流。 

10个抓手

2022年终点近在眼前,围绕“中国新能源之都”之争,与其说争的是的工业底蕴,不如说是在地理位置、科技人才以及相关产业链上的全面开战。在此背景下,未来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思路与路径将走向何方?在第六届楚商大会上,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认为城市发展新一代汽车产业必须要抓好这10个路径。 

1、发展整车企业和整车集群: 新一代汽车发展进程中,整车企业仍是产业链的重要主体,主要类型为本土转型车企、科技新势力车企、跨国车企。城市布局新一代汽车产业,应吸引尽量多的车企落户,并围绕整车建立产业集群。 

2、深耕产业链,发展关键零部件集群: 重视新一代汽车产业关键零部件布局,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开始形成以城市为单位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3、吸引跨界力量,发展汽车+产业: 汽车的外延不断扩张,汽车+产业,如汽车健康、车载智能技术、数据产业、车载娱乐、汽车旅游、通讯技术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跨界融合为汽车服务体系创造新增长极。 

4、提高渗透率,打造新一代汽车消费之城: 充分挖掘城市资源,打造以使用为中心的智能电动汽车服务生态,如在补能、路权、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分配专属资源。 

5、抓住智能机遇、打造无人驾驶之城: 率先建设智能化的道路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无人驾驶的测试、示范、应用环境。在高速、物流、园区、景区、城市道路等场景推广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创新标准法规,开创无人驾驶落地先行示范区。 

6、抓住服务化发展趋势,发展产业新生态: 发展新一代汽车产业将带动新服务业态的诞生,城市应重视引入充电运营商、物流运营商、解决方案运营商、后市场服务运营商等服务主体,积极拓宽新一代汽车产业的价值边界。 

7、推动汽车与新能源的结合,发展汽车能源产业: 新能源汽车将越来越依靠新能源来发展,构建包含充换电、风能、光伏、氢能、储能等多要素的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体系。 

8、打造以汽车科技、汽车文化为重点的汽车创新生态: 新汽车的诞生必然来源于汽车新科技,必然培育出汽车新文化,必然催生对新人才的需求。上海国际汽车城便充分发挥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聚度最凸显的优势,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汽车文化。 

9、创新产业资源集聚方式: 重点做好三个方式的转变:政府推动产业方式、优势资源转化方式、资本撬动产业方式。 

10、打造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软环境: 汽车产业呈现人才高端化、信息需求多样化、交流互动高频化的新特点。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环境,高端汽车要素的流动朝向更加生态化、平台化、开放化、多元化的城市集聚,以激发汽车领域更大的创新效应。 

总体来看,为迎接全球变局之势、产业变革浪潮,企业和城市都在和时间赛跑,谁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的争夺中拔得头筹还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轮新的大浪潮里,一定会有玩家脱颖而出。

本文系作者车百智库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文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钛媒体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及决策参考,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来源: 钛媒体官方网站 车百智库 https://www.tmtpost.com/6346227.html

赤同网络 技术支持&Powered by eLoo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