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沿材料、制造界 作者|材料委天津院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打造“新能源+”模式,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 意见稿提出: 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电能替代,充分挖掘用户侧消纳新能源潜力。推动各领域先进电气化技术及装备发展进步并向各行业高比例渗透,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建筑领域积极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清洁替代。工业领域加快电炉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应用,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积极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负荷聚合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贴近终端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打造具备实时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的需求响应系统平台与控制终端参与电网调度运行,提升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 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深度融合利用。依托储能技术、虚拟同步机技术、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技术、智慧集控技术等创新突破,新能源普遍具备电力支撑、电力安全保障、系统调节等重要功能,逐渐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和基础保障型电源。煤电、气电、常规水电等传统电源转型成为系统调节性电源,服务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应急保障和备用容量。电力在能源系统中的核心纽带作用充分发挥,通过电转氢、电制燃料等方式与氢能等二次能源融合利用,助力构建多种能源与电能互联互通的能源体系。增强型干热岩发电等颠覆性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热堆—快堆匹配发展局面,核聚变有望进入商业化应用并提供长期稳定安全的清洁能源输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能源对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有多重要?面向即将迎来的2023年,中国能源工作的重点将落在何处?未来我国新能源又将如何发展?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能源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消耗越高,越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因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带来多种环境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二是由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但中国能源矿产禀赋特征为富煤、缺油、少气,202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6%,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 新能源在我国发展至今,主要有如下几种发展形式: 01、洁净煤技术
由于我国煤炭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今后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煤炭的清洁燃烧。目前比较成熟的的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型煤、洗选煤、动力配煤、水煤浆、煤炭气化、煤炭液化、洁净燃烧和发电技术等。 02、核电
核能是清洁的能源。核电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来源之一,地位仅次于煤炭和水电。目前中国核电在建规模居全球第一:在建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3281万千瓦,占全球的45.7;2020年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居全球第三,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和法国,我国政府规划是到2020年每年核发电能力从目前的8700兆万,增加到4万兆瓦,意味着2006~2020年的14年里,中国将增建30座核电厂。 03、太阳能
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已在我国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主要体现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用。在山东等地,太阳能产业正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技术如太阳能电池等也日臻成熟。 04、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由生命物质排泄和代谢出的有机物质所蕴含的能量,我国生物质能储量丰富,70的储量在广大的农村应用也是主要在农村地区。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地区正在推广和示范农村沼气技术。技术简单成熟,正在逐步得到推广。 我国在生物柴油研究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在福建、四川等地已经建有小规模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中海油先后建成年产6万吨和27万吨的生物柴油装置生产的生物柴油可以按照5%的比例勾兑进石油柴油中,这是我国首个加入到石油柴油中的生物柴油项目。 05、水能
水能在我国早已得到大规模的使用,主要用途是发电。较早期的有小浪底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规模较大的如一峡水电站等。这些水电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06、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风能在我国的利用也较为成熟。据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指出,如果充分开发,中国有能力在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将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主力发电电源。在我国甘肃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应用。 07、地热能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已发现温泉有3000多处。地热应用前景广阔,主要指的是有效利用地下蒸汽和地热水,用途可以发电、供暖等。受资源所限地热发电站主要集中在西藏地区。在其他地区,地热也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山东省商河县已经建成的温泉别墅就是利用地热供暖,效果良好。 08、潮汐能
潮汐能是一种海洋能由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地球的自转导致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我国海岸线绵长,潮汐能丰富,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和辽宁等省。我国潮汐能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建成并长期运行的潮汐电站八座,最大的是温岭市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09、氢能
氢能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很热的研究高潮。我国十分重视氢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氢能的制造,运输,储存等技术,我国在氢能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多重要成果,燃料电池、燃料汽车技术都已成熟。 新能源发展7大趋势 01、分布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从我国能源发展的思路上,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基地式大发展的路径,重点转向户用分布式发展,形成大规模集中利用与分布式生产、就地消纳有机结合,分布式与 集中利用“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分布式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能源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分布式开发模式,既可实现电力就地消纳,避免弃风弃光,又能避免远距离电力传输,节省投资、减少输电损耗,同时还能满足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能源需求与消纳重心的匹配不均衡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口稠密、电力需求旺盛、用电价格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新能源分布式发电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备了较大规模应用的条件。 “十四五”期间,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系统的分布式应用、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02、建立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已受到多方掣肘,建设高效、灵活的综合能源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重点。 然而,不同能源系统间往往存在差异,且系统中各类能源的供能彼此间容易出现缺乏协调、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亟需具有调峰调频、辅助服务等优势的储能技术支撑。 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有效结合、发挥各类电源优势、取长补短、紧密互动,不但能够为新能源提供调峰调压电源,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增加新能源应用比重,缓解“弃风、 弃光、弃水”等问题,亦有利于降低火电等传统能源高污染、高耗能的程度,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助力。 因此,大力发展以储能为核心的多能互补体系,将成为我国能源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03、光伏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 目前,一大批光伏产业项目和配套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其中包括新能源基地示范工程行动计划,并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不断完善光伏行业配套支持政策,继续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考核制度和绿证交易制度,推动平价时代光伏定价政策出台,做好与电力市场的衔接。 在保证项目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我国还将逐步有序推动新增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新一代电力市场建设确保大规模光伏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加强光伏发电和用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推动出台建筑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太阳能发电在过去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十年仍将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有望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04、风电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风电方面或将迎来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助力: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本地 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积极推进“三北”地 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大力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生态友 好型分散式风电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着力推动降低风电成本,特别是海上风电成本,切实提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三是更大力度健全完善风电产业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后平价时期风电开发建设运行管理 政策措施,保障风电企业合法权益,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更大力度促进风电消纳。推动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系统消纳能力,优化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加大评价考核力度,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开发利用风电的积极性。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规划政策协同。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税价格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和规划政策协同,推动降低非技术成本,实现风电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更大力度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的电网体制、价格机制、市场机制,为风电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风电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力量之一,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05、核电有序发展 核电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并具备一定负荷跟踪能力的电源,可靠近负荷中心布置,与新能源协调互补耦合建设,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选择,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电网抵御严重事故的能力,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体现了鲜明的政策导向,行业前景预期良好。 “十四五”时期,预计我国核电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有望按照每年8台左右的建设规模和节奏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 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 06、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07、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来源: 腾讯新闻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11A000SX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