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守初心树口碑 践行普惠金融
2019-09-11

  1951年8月,上海在原西郊区的虹桥供销社内部筹建了信用部,拉开了农村信用事业的帷幕。2005年8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成立,成为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

  成立14年来,上海农商银行总资产、贷款余额、存款余额稳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秉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上海农商银行坚持“能贷还不贵”,扎实推进普惠金融,参与助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陪伴城市共同成长。

  作为一家植根上海本地的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坚持“定位向下、服务向细”,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科创、服务社区为特色,建立起亲民、便民、惠民的口碑,持之以恒地践行“便捷服务心体验”的品牌理念。

  全国农商银行转型标杆

  2005年2月22日,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则同意上海市制定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05年5月,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筹备工作小组成立。

  一个月,清理过去农村信用社62万社员的股份;一星期,募集到银行主要资本金;三个月,完成筹建工作并拿到批文……上海农商银行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对原有234家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并组建完成。2005年8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揭牌,成为全国第一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

  回首十四载春秋,上海农商银行从一家以郊区业务为主、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的银行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功能齐全、产品多点开花的综合性商业银行。截至2018年末,该行资产总额8337.13亿元,存款余额6449.08亿元,贷款余额3940.34亿元,成为业界公认的国内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标杆之一。

  发展要速度,更要质量。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农商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截至2018年底,该行资本充足率15.86%,拨备覆盖率为342.28%,不良贷款率为1.13%。其中,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初期大幅下降。

  良好的经营成效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在英国《银行家》公布的“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上海农商银行位居全球银行业第156位,位居国内商业银行第24位;在201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陀螺”评价体系中,上海农商银行位列国内农商银行第2位;标普对上海农商银行的评级从“BBB-”上调至“BBB”,展望稳定,短期主体信用评级从“A-3”上调至“A-2”。

  矢志不渝服务“三农”

  “新模式下的支农贷款又好又快,真是农业生产的‘及时雨’”,上海油车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先生在收到100万元贷款后,不禁喜笑颜开。

  魏先生口中的“新模式”指的是上海农商银行、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与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新的“银行担保保险”支农金融模式。今年3月,在三方的共同支持下,首单“银担保”支农贷款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放款,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解决了上海油车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燃眉之急”。

  首笔“银担保”业务的落地是上海农商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行始终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三农”金融业务上呈现“总量领先、利率优惠、模式创新、持续投入”的特点,是上海市涉农贷款占比最高、市场份额最多的商业银行。

  总量领先体现在上海农商银行坚持信贷资源向“三农”业务倾斜,对涉农贷款信贷规模不设上限,优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业务。截至2018年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76.15亿元(母公司口径)。

  利率优惠体现在上海农商银行坚持保本微利的“三农”金融定价原则,对财政担保资金项下的农民合作社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对于其他各类“三农”信贷业务以优惠利率执行。仅涉农贷款一项,与上海银行业同业平均融资利率水平相比,年均为涉农企业和农户节约财务成本3亿元左右。

  模式创新体现在为了贴近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上海农商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手段,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全产业链服务方案,为“三农”量身定制专属金融产品,先后推出对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匹配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可随借随还的“农业循环贷”,确保农业生产有序开展的“农机贷”等,努力做到让广大涉农企业的金融服务“易获得、低成本、可持续”。

  近年来,随着电子银行渠道的普及,不少银行开始压缩物理网点。然而上海郊区银行网点偏少,相当数量的中老年用户不熟悉电子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则在大力推广各类移动支付手段的同时,仍然有效运营维护上海9个郊区的两百余家网点和近千台ATM机,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保持对涉农业务的持续投入。截至2018年末,该行是上海营业网点最多的银行之一,其中外环以外网点数量超过220个,在全部网点中的占比超60%。

  破解抵押难题服务小微

  “小微”企业融资难,核心在于缺乏抵押物。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上海农商银行坚持培育“敢贷、能贷、愿贷”的信贷文化,不断探索新型贷款模式。

  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是葡萄种植的龙头企业,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级葡萄评比的金奖。随着“施泉”葡萄知名度越来越高,年销量也是节节攀升,2015年合作社负责人卢先生打算把握时机扩大种植面积,可在贷款时却吃了“闭门羹”。“我们跑遍了上海的几大银行,但贷款都卡在合作社没有可抵押资产的环节上。”就在卢先生快要放弃的时候,上海农商银行雪中送炭,以基准利率发放了100万元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使得土地“资本化”,可以进入资本市场定价,解决了原先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只有转让、转包而无法抵押的问题。有了施泉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上海农商银行自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超1亿元,惠及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80余户。

  “千亿百家百场”工程、《关于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实施意见》《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多年来,上海农商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为己任,从贷款的可得性、公正性、定价合理性上发力,开发契合小微企业“小频急”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探索化解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

  截至2018年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266.45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30.90%,在上海市中外资法人银行中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位列第一,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10万人。

  2019年3月,上海农商银行宣布未来3年内,计划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不少于2000亿元的信贷支持,同时每年新发放对公贷款中民营企业占比不低于60%,并确保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逐年提升。争取至2020年实现80%的基层网点转型为普惠金融专营服务网点,不少于80%的客户经理专职服务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

  全生命周期模式服务科创

  2019年5月,由上海星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上海农商银行数据中心分布式光伏电站完成并网,深蓝色的晶硅电池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总计每年可生产约50万度绿色电力。在并网现场,星熠负责人李俊感慨地说:“上海农商银行两次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从相知到相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信贷关系。”

  星熠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在创业初期,由于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信贷支持,企业发展缓慢。“在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认真接触我们的时候,上海农商银行用我们的光伏发电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发放了一笔200万元的6年期无追索权贷款。”

  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星熠驶上了“快车道”,规模快速扩张。然而,2018年,由于一家主要合作方突然宣布退出,企业迎来“急刹车”式的冲击。这时,又是上海农商银行主动牵线搭桥,帮助星熠找到了新的合作方——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新盘活了搁置的项目。

  类似星熠这样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的大家庭里还有很多。2018年,该行推出“一鑫二专三支持”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科创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配备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金融服务方案,持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一鑫”,即“鑫动能”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计划,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配备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金融服务方案;二专”,即专营机构与专属产品,形成张江、杨浦“2N”的科技专营机构布局,并配套了面向科技企业的“鑫科贷”专属系列产品、面向科技小巨人及培育企业的“鑫用贷”产品、针对高端科技型人才所创立小微企业的“科技人才贷”产品等;“三支持”,即从“人才、机制、渠道”三个维度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此外,上海农商银行还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推出“高企贷”科技金融专项产品,搭建银政联动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展望未来,上海农商银行将践行“亲民”理念、强化“便民”特色、履行“惠民”承诺,以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饱满精神状态奋力开创服务型银行建设的新局面,续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 解放日报

赤同网络 技术支持&Powered by eLoo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