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一定时期对经济造成冲击,疫后金融机构应如何持续服务经济发展?目前是否需要考虑在疫后出台一些特殊政策?近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和首席研究员,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 大家认为,疫后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解力度,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行业,做好“六稳”工作。另外,在疫情面前,一些行业发展出现新的变化,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机构应围绕“六稳”主线来开展工作 交行金研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在疫情控制住后,宏观政策的重心仍将回归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的主基调,“六稳”仍将是主线,以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围绕“六稳”主线来开展工作,支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确保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鉴于疫情对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冲击较大,唐建伟说,在各项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降低相关地区和企业的信贷成本、增加信贷投放的步伐将会有所加快,更多的信贷资源将向医院、医疗、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倾斜。 他建议,大力发展普惠业务,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客户发展。下阶段,随着小微等普惠领域监管考核更趋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产品体系等逐步优化,更多的信贷资源有望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普惠口径贷款仍能保持高速增长。同时普惠业务的贷款利率仍将继续下行,从而支持降低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预计今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精准,财政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疫情结束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医疗、卫生、健康等短板领域的投资会加大,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专项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升级线上服务,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为抗击疫情,多家银行升级线上服务,这也将为金融相关业务未来全面推行线上交易提供探索经验。广发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罗佳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为抗击疫情,广发银行线上渠道全面保障企业客户金融服务,“跨境瞬时通”系列确保跨境收付,境内结算业务7*24小时保障且费用减免优惠。普惠金融产品“税银通2.0”,为小微企业客户给与特别支持,服务疫情影响以及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企业融资需求,全线上融资申请,开户后可线上完成审批和出账;针对受疫情影响而造成阶段性还款困难的企业,还提供最长达18个月的续贷支持,同样支持在线提交续贷申请并完成审批和出账。 除了金融领域的变化,唐建伟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也可能带来新的行业发展机会。具体来说,疫情重点冲击用户聚集型的线下服务业,带来与之替代性较强的线上经济发展;疫情将推动大家改变消费观念,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并对绿色环保、垃圾处理、水和空气净化等领域带来发展机会;疫情将促进远程协作与移动办公平台发展,带动相关咨询服务产业和科技产业发展,特别是基于5G技术基础发展壮大的新业态。 唐建伟建议,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行业、新业态、新客户,将信贷资源向这些新客户、新业业态倾斜,在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同时,力争拓展出一大批高质量客户。 温彬分析认为,为防控疫情而产生的居家办公、网络娱乐、5G、智能科技等科技创新领域,融资需求都可能迎来快速增长期,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场主体的行为变化,及时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配置更多资金。 金融业需打出支持经济发展“组合拳” 罗佳分析说,目前一系列非常及时、主动有力的金融扶持政策,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会被部分抵消,对医疗、卫生以及健康等产业的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提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这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都将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形成支撑。 温彬认为,今年内降准和降息还有空间,要进一步完善LPR机制,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还要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资金成本。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目前央行已经降低OMO操作利率,后续有助于进一步降低MLF操作利率和LPR操作利率,对于疫区企业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纷纷下调贷款利率50BP,后续依然存在进一步下调的空间,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外,建议加大对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等,目前我国信贷结构中短期票据和短贷占比依然较高,需要加大对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和融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对于疫情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ABS、信用债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可考虑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同时,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加大专项债力度,支持疫后地区经济增长。 唐建伟认为,商业银行疫后仍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大对重点区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经济发展同时打造自身核心竞争优势。重点是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投融资支持,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互联互通、重点行业、跨境金融、科技金融、财富管理等领域发力。 来源: 新浪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