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月8日上午9点30分 坐标:浙江大学 事件: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四场新闻发布会来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四站来到了浙江杭州,聚焦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这次我们的关注点,为什么选择了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别急,小编这就为你,“科普”一下↓↓↓ ● 说说“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工智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做出总体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印发。 了解了这些背景,对于这一路为啥聚焦“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是不是充分了解了呢! ●为啥这一路来了浙江? 此次小编要去的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都有突出表现。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工业大学在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其他高校推进相关领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参考。有着这么好的经验,我们当然要来瞧瞧啦! 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了相关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介绍了典型经验和做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做现场专家点评。 人工智能多酷炫,多创新......搬好小板凳儿,小编这就带你直击发布会现场↓↓↓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融合”……看看这张相关词云图,看看这些高频词,这次的核心关注点当然就是——高校人工智能创新!更多新鲜,别走开哟~ 目前,教育部和有关高校在推进人工智能创新行动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下面这组数据带你了解↓↓↓ ■ 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 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 ■ 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这个《行动计划》有多酷?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看解读↓↓↓ 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 ■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下一步将怎么做?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了解啦!来,听一听雷朝滋司长怎么说! 一是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 二是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种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立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积极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 三是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 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中,这些高校有不少好做法哦,跟小编一起看看↓↓↓ 看浙江大学的做法 一是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被评为A+学科,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依靠。 二是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在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发展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前列水平。 三是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推进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推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转型和实力提升,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会聚、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 四是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注重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领军企业联手,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需求的有效贯通。 五是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积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列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认真组织潘云鹤、陈纯、孙优贤、李兰娟、庄越挺、吴飞、杨仕贵等院士和专家,参与编制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 看清华大学的做法 清华大学将军事智能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在建设中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都要抓的理念。 一、基础研究主要指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学科核心基础问题的研究。第一个角度是从脑科学为主切入,研究重点在于脑科学研究以及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前瞻性探索;第二个角度是从计算切入,着重于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框架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指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军事需求,研发关键应用技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军民融合。如与腾讯、搜狗公司已经开展了超过十年的战略合作,一大批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腾讯微信和搜狗搜索引擎系统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从体制机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学校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导小组,出台了多个支持跨学科交叉的文件,对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 一、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200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获批,开启了学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之路。 二、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产学合作离不开载体、更离不开平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先后建立起3个国家级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以及6个省部级创新团队。 三、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师资队伍由IEEE Fellow、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焦李成教授带领,队伍中有多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获得者与入选者。 看浙江工业大学的做法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了计算机智能系统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物联网研究所、图形图像研究所、智慧城市工程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产出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人机交互、机器视觉、可视媒体智能处理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为培育和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次发布会,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做专家解读和现场点评,一起来听听潘云鹤院士怎么说↓↓↓ 看专家点评 国务院于2017年7月向全社会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给出了中国在未来15年分三步走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图。来自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的共219位院士和专家(正高级)参与了规划的编写。教育部发布了,今天又召开新闻发布会,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等正在形成各具特色、衔接有序、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的生态。 一定要切实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对我国而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两股巨大机遇浪潮的交汇,即“工业化、城镇化、绿色化”+“智能化”,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跃升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对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包括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等。 扎扎实实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出后,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交叉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搭建舞台。我国高校要把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放在基础地位,把人工智能综合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从而把我国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怎么样,这场发布会的料够足吧?接下来,还有采访团的一线报道呢,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