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能源下一步怎么发展?国务院划重点了
2022-06-08

《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坚定意志,光伏、风电、特高压、配电网、储能等环节都将受益,建议重点关注光伏和风电核心制造环节;分散式风电有望获得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未来有望大规模发展并打开风电成长空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哪些变化?

01

项目核准制调为备案制

《方案》明确七方面共21项举措,包括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的用地用海需求、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水平、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

其中,《方案》要求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

众所周知,风电项目建设涉及土地、林业、环保、文物等相关部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

根据CWEA 统计,截至2020 年底,中国分散式风电累计装机1.94GW,远低于分布式光伏的15.52GW,主要原因就是分散式风电项目审批周期长、手续程序复杂,仅有两三台风机的分散式风电也要与集中式风电经历同样的审批流程。随着《方案》的出台,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将大幅缩短风电项目的开发周期,减少了非技术性成本,同时有利于促进风电项目的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1-4 月风电项目招标量超预期,全年风电并网容量值得期待。根据金风科技的统计,1-3 月份风电项目公开招标量达到24.7GW,同比增长74%。另据不完全统计,4 月份招标量为14.7GW。因此1-4 月份共计招标39.4GW,超过往年同期。目前来看,各大央企电网公司实现“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目标的压力仍然较大。尽管2022 上半年疫情反复,但并未影响各发电集团的风电投资积极性,华能集团和国家能源集团分别在4 月和5月举行了集体开工仪式,来保证今年的新能源并网量。因此,根据2021 年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上网、风光大基地、风光储一体化等项目的容量预计,2022 年潜在的并网容量在60GW 左右。

02

破解沙漠、采煤沉陷区治理难点

《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开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益的新能源项目。

根据相关研究,每平方米的沙漠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约为2000—3000千瓦时。如果能把这些太阳能全部转化为电能,足以让1千瓦的电器使用3000小时。按照中国家庭年均用电量6千瓦计算,只要2平方米沙漠,就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较大,不少国人曾经长期饱受沙害威胁。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曾经极度脆弱,是内蒙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京津冀主要的风沙源和黄河几字弯重要的流沙源。但该地区年均日照稳定在3180小时以上,拥有丰富光热资源。

“十四五”开局以来,光伏治沙写进了新能源发展的国家规划,库布其治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21年10月16日,由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是国家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可实现一片土地三重利用,光伏板上可以发电,板下可以种植作物,板间还能养殖。项目建成后,可修复治理沙漠10万亩,年均供应绿色电力40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1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1万吨,有效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可以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一直是难点,填土造地复垦或者非充填治理都存在土地利用单一化、整体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的缺点,需要当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

山西大同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植被和降水稀少,但光照充足,每年有超过3000小时的阳光(平均每天超过8小时),也是中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15年6月底,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建设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示范基地,启动了影响深远的“领跑者”计划。大同南郊区、新荣区和左云县形成的1687.8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成为国内第一批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

03

光伏建筑市场有望提升

《方案》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推动太阳能与既有和新建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体系。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鼓励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等安装光伏或太阳能热利用设施。

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它是一种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合。光伏建筑一体化可以应用到光伏发电地砖,光伏发电玻璃幕墙、光伏发电屋面等等生活场景中,最终目的都在于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目标。

日前,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设计的华能常熟龙腾特钢分布式光伏项目三期工程并网发电。

据了解,该项目最大跨度223.7米、长度596米、最大垂直高度58米,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50兆瓦,由华能集团投资建设,利用现有龙腾钢厂顶棚铺设光伏板发电,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电站由6.8万块单晶光伏板组成,面积达17.6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足球场,年发电达5000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万吨。

此外,凯盛集团建设的国内首个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园10.08MW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累计建设完成蚌埠市奥体中心、上海凯盛机器人研发楼等近100MW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年发电量约9000万度,按运营时间25年计算,累计发电量约22亿度,累计节约燃煤约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万吨,在新型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领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受到多家机构看好的一大方向。中信证券预计,2022年将是BIPV行业政策和项目加快落地的一年。

有机构预测,2022-2025年,光伏建筑市场空间总量分别可达2403亿元、3161亿元、3910亿元、4236亿元,BIPV市场空间总量可达231亿元、391亿元、631亿元、866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光伏建筑一体化不仅是光伏发展的一个重大创新,更是光伏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光伏不再仅仅局限于普通屋顶光伏,而是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实现对于进一步实现低碳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侧面来看,光伏建筑一体化也正表明,光伏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04

“能源+金融”成趋势

针对《方案》将新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范围,智库专家董晓宇向《企业观察报》表示,这意味着未来光伏、风电及新型储能等资产都可以作为公募REITS的底层资产进行证券化,对于加快新能源行业投资回收、循环再投资具有积极的影响,向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发出更加积极的信号,有利于投资者良好的市场预期和长期投资的信心。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向《企业观察报》表示,无论是光伏电站还是风力发电和储能系统,这些资产不仅具有“能源属性”,还有“金融属性”,“能源+金融”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新基建方向之一。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3.6%。

平安证券认为,《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坚定意志,光伏、风电、特高压、配电网、储能等环节都将受益,建议重点关注光伏和风电核心制造环节;分散式风电有望获得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未来有望大规模发展并打开风电成长空间。

来源: 百度 企业观察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995044552234757&wfr=spider&for=pc

赤同网络 技术支持&Powered by eLoo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