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消费者对于消费信贷金融模式的接受程却在不断提高。近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发布的《2019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2019年消费金融行业进入全面深化沉淀期,虽然消费金融企业整体营收和净利增长均有所放缓,但头部持牌企业满意度、减费降利显著提升,且融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消费信贷服务的不断升级;其次,如何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消费金融惠普服务;如何实现消费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透明、高效,以及如何加快实现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对于消费金融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多位专家建议,对于消费金融类信贷服务要按照贷款类型而非机构类型监管。除此之外,要进一步鼓励、支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ABS、金融债等渠道开展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而最为重要的是,消费信贷公司的整体利率应在合规基础上,允许其根据自身风险成本设定合理贷款利率,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惠普金融服务。 消费发展趋势稳中有降 行业进入沉淀期 进入2019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速稳中略降。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6674亿元,同比增长8.2%,相对于2018年前三季度9.3%和全年9%的同比增速显著下降。与过去三年的高速发展不同,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整体增速有所降低,行业头牌企业的业务扩张速度也都有所放缓,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进入全面的深化沉淀期。 导致消费增速下滑的原因有三个,首先,短期来看,汽车消费成为消费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2019年上半年汽车消费增速相对于去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增速;第三,消费信贷资金获得减少,对消费形成信贷约束。 在整体行业增长速度放缓的整体情况下,不可否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深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消费信贷这一金融模式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消费金融APP活跃用户数均超过去年同期,二季度活跃人数达2353.7万,同比增长8%左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历时四年、涵盖了全国30个省区1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居民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不断提高,愿意采用消费金融服务的成年人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非常满意”的受访者从2016年的11.4%迅速上升到2019年的71.5%。而在行业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中,对于捷信受访者满意程度均维持在9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受行政处罚的情况较少,整体行业规范发展成效显著,行业合规性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发行ABS和金融债的占比提升。截至2019年11月末,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捷信、招联、马上等9家公司获得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2019年以来,已有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完成发行了9支ABS产品,发行规模约为185.44亿元,已超过2018年全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ABS发行规模,同比增长31.93%。 此外,由于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完善和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费用水平有所下调。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非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两类公司的平均年利率均远低于利率红线36%的水平。 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金融行业维持了四年的高速增长受一定程度影响,相关企业业绩增长放缓将成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新常态”。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行业分化相对明显,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降低利率费用上成果显著,头部规模效应更加凸显。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翁德雷·弗里德里奇表示,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消费金融机构需要与小微企业竞争获取资金,因此资金的供给应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更加廉价、更可靠的资金帮助消费金融企业降低产品价格。未来,大数据的使用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并让征信体系的建设变得更完善。 消费金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普惠仍需政策支持 随着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和信贷占比将逐渐接近国际主要消费金融市场水平。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目前中国消费金融获得率偏低,至今仍有近40%成年人从未获得过消费金融服务,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不到10%。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征信制度尚不完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相对严苛;另有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居民大量的中小额信贷需求和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的放贷目标并不匹配。消费金融作为银行信贷的有力补充,经过近六年时间的发展,已经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主体明确分为四类,分别是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旗下的消费金融平台、以及其他的规模较小的、非持牌消费金融及小贷公司。对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在保证风控的情况下,降低消费金融服务费用,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便捷度。 事实上,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已深入改变消费金融服务场景和业务内容。2004年至2019年9月,我国短期住户类消费贷款增长大跨步,从1253亿元增加至9.53万亿元,消费贷款品类包括大量的非耐用品消费贷款和服务性消费贷款。目前,用户取得消费信贷后用于购买家电最多,约占三成,家庭装修、教育培训、旅游和非汽车类交通工具消费贷增长迅速。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未来几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仍然而临多重挑战。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带来居民收入增速的下行,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增速。除此之外,还会导致大量居民对于未来预期收入的改变,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容结构和期限结构。那么,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消费信贷服务的不断升级,提供更好的消费信贷产品,也是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说,如何加快实现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也成为行业面临的问题。目前消费金融主要用户是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普通人群、无征信记录人群,而这部分人群的大数据如何与科技金融相结合,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高度。此外,从市场制度层面来说,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透明、高效。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对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冲击,需要在市场监管上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充分接轨。 在众多的挑战中,如何为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合适的服务实现普惠金融,成为焦点。事实上,在传统的金融架构下,由于其结构和业态的一些影响,有很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是难以得到金融服务,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难以覆盖得到。目前消费金融服务对口的人群多为承担利息在18%-24%和25%-35%的一般消费者群体。 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资深教授王红领看来,整个消费金融领域存在很多的资源配置者,其中包括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者、政府监管三股力量,政府监管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行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若没有系统性风险,政府强制配置资源损失的是效率,因此建议政府在金融服务价格上的监管进一步放宽,让普惠金融真正覆盖更多的群体。 有关专家表示,不同的贷款利率对应的是不同收入、不同风险偏好乃至不同偿债能力的消费者,一味压低贷款利率并不会起到帮助消费者的作用,而是会逼迫消费金融公司改变服务对象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贷款人,使得一部分收入相对较低或波动较大的消费者群体享受不到合适的金融服务,一味的强调“惠”只会违背了金融市场收益和风险相对称的基本规则,从而抑制市场发展。 整合重组提速 合规运营强化风控成关键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消费金融市场呈现进入门槛低、参与主体众多,以互联网+为工具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的消费金融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根据奥纬咨询公司的预测,未来四到五年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从2013-2018年的27.6%下降到18.7%。虽然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有望在2019-2023年间实现翻番。 除了众多商业银行以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百度、新浪、小米和平安等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巨头陆续入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消费金融行业将随着更多巨头的进入开始步入整合和重组期,而一部分盈利表现差的非持牌机构乃至持牌公司或将退出市场。 不容忽视的是,处于改革规范的节点,中国消费金融面临参与主体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经过近年来的专项整治,目前网络借贷机构数量已大幅减少。2019年网络借贷机构从5000家减少到1490家,国内173家虚拟货币交易及代币发行融资平台已全部无风险退出。 在行业大调整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行业发展中的规模优势将不断体现。根据清华大学CCWE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和G20峰会发布的普惠金融指标计算,普惠金融指标RSR值(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普+惠综合排名前五名的消费金融机构分别为捷信、中银、兴业、幸福、招联。 报告显示,近些年,上述持牌机构通过大力分布网点、发展驻店式消费贷款及开发样式多、线上线下全覆盖、申请灵活的消费金融产品。同时他们通过自身客户沉淀资源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挖掘传统金融不能涉及的中低端客户市场,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该报告建议,在消费金融服务相关的监管上,应尽可能统一监管标准,早日实施《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市场监管的底限应该是保护消费金融服务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上限则是允许和鼓励市场充分发挥支配消费信贷资源的重要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指出,对于服务相同的居民群体、提供相似信贷服务、存在较强业务交叉的互金、消金等领域,在监管方式、利率上限等领域尚存比较明显的制度差异,进而诱发一定程度的监管套利现象。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应让市场的力量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核心作用。 国际消费金融领域专家Mel Carvill认为,若要保护消费者不陷入高利贷的陷阱,解决方案应该是开展金融教育来提升大众金融素养,从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以及提高产品服务的透明度。利用公平的监管环境、完善的征信机构和资本市场流动性等有效的市场机制降低成本,可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有关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谏言,专家认为,第一,要对于消费金融类信贷服务按照贷款类型而非机构类型监管。第二,要进一步鼓励、支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ABS、金融债等渠道开展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第三,在消费信贷公司的整体利率应保住“36%以上为非法放贷”红线基础上,应允许消费金融公司根据自身风险成本设定合理贷款利率。这需要消费金融行业和政策制定者、监管者乃至广大消费金融服务使用者的共同努力。 来源: 新浪科技_新浪网 《财经》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