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数字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讳疾忌医,更不能集体沉默
2020-01-15

近日,2020年央行工作会议召开完毕,该会议每年会定调央行新一年工作方向。

此次央行明确,2020年要以以下七大工作重点为核心展开全年工作:

1、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2、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3、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重点,加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4、加快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5、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6、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

7、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水平。

而在此之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移动金融专业委员会也公布了2020年重点工作方向:

1、移动金融框架下法定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研究。

2、“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在大数据中的应用研究。

3、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成熟度评测。

4、人民币跨境移动支付研究等。

从央行和中国互金协会的重点工作来看,无疑金融行业到了“科技武装”的关键时间节点上。

事实上,无论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水平,都离不开数字金融的底层核心支撑。

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例,这个老生常谈的行业问题已经困扰金融产业数十年。不管是政策层面倒逼,还是市场层面鼓励,局面依然不容乐观。

甚至银行业常说,“对于小微企业,银行若真的敢贷又低价,这家银行离倒闭也不远了。”

如此往复循环,“愿不愿贷、敢不敢贷、能不能贷”成了困扰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等民营企业的怪圈。

拆开来看,解决“愿不愿贷、敢不敢贷”的核心问题应该是银行“能不能贷”。

解决能不能贷的核心主要取决于两点:

其一,风控关是命脉。如果银行的风控足够严格,影响风控决策的因子足够多、甄别风控风险的维度足够密。那么银行的风控决策就能有效过滤高风险企业。

其二,成本是关键。“银行从业人员谈200万的贷款和1个亿的贷款,有时候付出的成本可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ROI层面看,显然大额贷款更能激发从业人员的业务动力。

如此看来,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不二法门。

而风控和成本,说到底依然是科技能力直接体现。

中国金融科技的全球影响力不能因噎废食

事实上,从2003年支付宝推出,到2013年余额宝上线,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早期创新环境最为宽松的时期,监管跟随市场逐步调节。从2013年余额宝的走红,到2014年微信支付红包的逆袭,以支付为竞争高地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达到高潮。

从今天来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经济发挥了“基石”作用,也同样奠定了今天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全面开花的基础。

此后,保险科技、众筹、网贷P2P、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民营银行、消费金融、金融征信、区块链轮番上阵,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资本的加持,中国金融科技甚至大有引领全球Fintech潮流的趋势。

然而,这一现象在2018年至2019年变得“微妙”起来。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不会一帆风顺”。 2015年年底e租宝事件给金融创新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此后,金融创新开始在严监管中摸索前进。从这一年开始,金融严监管的“高压”愈发严格。2017年-2018年的网贷暴雷更是令行业雪上加霜。

任何创新都是两面性的。区块链始一诞生,各种虚拟货币、空气币炒作行为屡禁不止。但是区块链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本身的价值是得到央行以及全球金融一线机构的认可的。尤其是央行,甚至把“稳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作为2020年的核心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在深刻吸取金融科技创新带来教训的同时,也需要客观的看待金融科技创新未来的制高点和战略意义。

近期,针对大数据分析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的各种传闻见诸报端,行业已经战战兢兢。包括同盾科技、百融云创等头部企业,有盾科技、天机数据、聚信立、新颜科技、期待科技、云丽科技等腰部和尾部企业,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并开始了集体沉默。

上述企业在金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瑕疵”,例如百融云创作为一家TOB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仅成立了自己的贷超平台榕树贷款,而且成立了自己的小贷公司直接为C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经常被指涉及套路贷、砍头息等。

同盾科技、新颜科技、聚信立、有盾科技、天机数据、期待科技、云丽科技因违规、违法客户涉案与过度运用爬虫技术抓取用户个人信息经常出现在舆论的风口之上。

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大数据的整治贯穿了整个2019年,可谓是声势浩大、成果显著,从去年315点名现金贷、套路贷的情况来看,今年的315或许会有部分企业的“一席之地”。

然而,金融市场要完成服务实体经济的大命题,要把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作为服务的根本,要让普惠金融的梦想惠及角角落落,那最好的支持就是“容错”。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同时也不能讳疾忌医。这便是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最大诫勉。

我们在呼吁监管肃清行业风气的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权力暴力。

为什么中外金融科技创新呈现冰火两重天

回过头来,我们看到,由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依然在蓬勃发展,其真正为孟加拉国的普惠金融事业作出贡献。

在英美GreenSky、Home tap、Brex、BlueVine、LendInvest、SoFi、Prosper、LendingClub、Stripe、Palantir、Cloudflare、Credit Karma、InsideSales、Domo Technologies、Zscaler、Avant、CreditKarma等金融大数据公司、网贷平台、征信机构等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以及媒体中间。

对比之下,中国金融科技大多数则集体静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集体的沉默,可能让过去数十年中国金融科技的创新付之东流。

因为在这个“只争朝夕”的时代,技术迭代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从统计数据看,虽然2017年-2018年中国金额科技行业的融资数量和融资额还不错,但是到了2019年这两项数据已经明显乏力,甚至大幅度下滑。

反之,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实力派”则借机会弯道超车,试图借此窗口期甩开中国。

今天来看,中国数字金融创新“上层建筑不稳定”追根究底其实是在于“底层基础设施的缺失”。这个底层基础设施既包括征信体系制度的完善,也包括金融制度、金融治理的科学规范。

同样,从央行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我们也能看到“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和紧急性——

1、加快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编制宏观审慎政策指引。构建宏观审慎压力测试体系。

2、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深化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改革,进一步健全政策性银行治理结构。

3、贯彻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

4、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水平。统筹推进金融法律法规和规则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统计监测分析,打造符合大数据发展方向的金融统计平台和金融基础数据库。深化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开放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区域金融改革试点。

从以上四点不难看出,监管层明确的知道制约金融产业升级优化的症结所在。但是,金融乱象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又让监管备受压力。如此,泥沙俱下的数据金融大整治,让如履薄冰的产业创新停滞不前。

换言之,过去由于法律、制度、体系、监管所带来的乱象,不应该由走在创新一线、真正在为产业创新而上下求索的民营企业全权买单。

今天,中国的数字金融创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

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3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1年要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要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面对这一目标,我们对中国主流金融机构保持信心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能缺失民营数字金融企业的活力与创新。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源头活水,已经撑起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半边天。在2020年金融全面开放的关键时间点上,民营金融科技生力军一定会担起冲锋排头兵的重任。

数字金融创新任重道远——阳光冲破云层可能会久一点,但我们要坚信一定能看到万丈光芒。

来源: 亿欧网

赤同网络 技术支持&Powered by eLoo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