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展,一个被区块链赋能的新金融时代正在悄然来到。 2019年2月15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称“国家网信办”)已对外公布两批区块链项目备案名单。截至目前,有关金融的区块链相关服务产品就累计提交了59个;而在这些金融备案项目中,供应链金融领域成为了重头戏。 参与者囊括了如北金所、天金所、重金所等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以及浙江同花顺、融易链等金融科技服务企业;备案企业并非全部,除以上金融机构之外,包括如迅雷链为代表的专业区块链技术服务商、腾讯蚂蚁等互联网巨头、以富士康、华为为代表的核心制造企业,均已开始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供应链金融的问题。 龙头企业与核心公司的进军,是一个区块链落地风向的信号。这意味着,随着整个金融行业广泛使用区块链,区块链供应链管理中的潜在影响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在解决供应链多级企业间信任传递问题以及贸易端和资金端信息数据不可信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潜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为应对新冠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北京市政府就发文建议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提升融资便捷性、促进抗疫阶段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事实上,这并非监管层第一次提起对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重视,早在去年7月,银保监就向各大银行保险机构下发文件,鼓励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风控,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国家定调、头部平台示范,两者双管齐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早已呼之欲出了。 难治痼疾的供应链金融 当我们在讲供应链金融的时候,我们在讲什么? 诞生于国民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与产融结合大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通俗地讲,是一种典型的“多中心化”解决方案,主要想解决的是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包括一、二、三级…N级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如何高效、低成本地融资和借贷,从而提升各自行业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放开,现行的供应链金融已经逐渐成为一支生力军,对我国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机构预测称,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7万亿元。 然而,这一万亿蓝海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了不少痛点,总结来看,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行业痛点主要为以下三点: 1、企业信息孤岛 在供应链中,涉及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多个方面,每个流程中又存在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银行等多个主体,因为信息安全、数据管理系统并不相通的问题,信息处于无法收集或无法访问的状态。此外,随着分工的深化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实体供应链上的环节有增多的趋势,链条式结构趋于复杂,信息互通的难度也进一步提升。 2、核心企业信用不能跨级传递,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企业征信体系尚未健全的大环境下,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与核心企业具有合作关系的二三级供应商与经销商由于不存在与核心企业的直接商业合作,核心企业信用只能传递至一级企业,其他供应商无法利用核心企业信用进行供应链融资。 核心企业信用不能跨级传递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占整个供应链80%体量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中就表示,中国40%的中小微企业存在信贷困难;2018年,处于供应链长尾的小微企业有近12万亿元的融资缺口。 3、信息造假 如果说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手段的普及,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链管理上得到一定缓解,那么2019年7月8日,诺亚财富踩雷事件就再次将供应链金融「造假风波」推向了风口浪尖。 诺亚财富并不是第一个在供应链金融操作中“翻船”的公司,近年来,由于风控手段要求不高,且信息壁垒仍然存在,故意造假、虚构伪造、欺骗隐瞒,正在成为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新的痼疾。 区块链打通供应链金融最后一公里 如何打通供应链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着力于信息与信用的多层次传递,同时也要聚焦于提高风控能力。 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是由密码技术、共识机制、点对点通信协议、分布式存储等多种核心技术体系高度融合,本质是一套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是典型的多主体参与、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完善、信用标的非标准的场景,与区块链技术正有天然的契合性。 理论不如实践 近期,为加快区块链技术应用,促进广州市中小微企业的稳健发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在省市区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广州市地方金融区块链征信共享平台正式启动,此次供应链的技术升级中,来自网心科技的迅雷链正是区块链技术支持方。 为何是迅雷链?一方面迅雷在区块链应用落地上已经是老兵,目前迅雷链对接合作的企业机构已达100多家,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扬联众、泰国教育学历标准认证链、壹基金等诸多政企机构和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已经成为中国区块链行业的标杆主链。可以看到,这些解决方案来源于其技术实践的总结和沉淀,可行性已经得到市场实践的证明,能够更好的解决场景需求。 另一方面,迅雷几乎给出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满分答卷。在迅雷链为该平台提供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中,实现了以下优点: 1、打破数据孤岛,增强协作能力 针对数据孤岛问题,迅雷链将各机构的征信数据摘要上链,信息与资产的数字化,使得其流转与拆分更加便捷,方便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转让或抵押相关资产以获得现金流支持。 考虑到广州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其征信数据不但繁杂,而且面临极高的实时查询次数,就要求技术实现的区块链技术平台拥有较强的性能。迅雷链采用独创的同构多链框架,率先实现每秒百万级的高并发处理能力,还能根据业务需求不断扩展,且已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扬联众等大型商用案例中验证了其强大性能,完全能够达到平台所需的金融应用级别高吞吐量。 2、增加信任,提高业务效率 征信数据上迅雷链后,可实现征信数据的共享且确保元数据不可篡改。在该共享平台中,征信机构只需通过查询链上摘要确定数据源,发出查询请求。在征得授权后与支付通证费用后,即可获得元数据并加以汇总,得到全面的企业征信报告。 全面的企业征信报告,不仅有助于实现信用的多层次传递,完善企业增信服务,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实现更低成本融资;也提升了平台整体的业务效率,促进产业链良性运营,为平台实现客户拓展并进而扩大平台营收能力。 另一方面,针对此前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约定以合同为主,回款难以保障的问题,迅雷链通过智能合约控制供应链流程,减少人为交互,提升产业效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减少操作失误。 3、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可监管性,减少造假 首先,迅雷链的上链过程,保证了整个融资流转过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杜绝了资金挪用等风险;此外,迅雷链在安全性上有很高保证。迅雷链基于多项密码学技术创新,实现多层级密钥和对称加密功能,真正实现对节点的“穿透式监管”和数据的脱敏处理,可在不泄露隐私的情况下满足信息追溯需求。今年4月,迅雷链就获得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认证三级——国内对非银行机构的最高级别安全认证。 迅雷链可追溯的隐私保护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可监督性:一方面互相监督,使多家机构共存于互相协作、相互监督的场景里,避免了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私下交易或串通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方便监管,进一步提高宏观风控能力。 总而言之,迅雷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不仅提升其风控能力,助其实现低成本融资。亦可以提升业务效率,增加营收;同时将平台授信辐射给多级供应商,进而带来更多客户,解决企业融资缺口问题,同时解决了信息、信用与风控三方面的难题。 迅雷链的实力还不止于此 2019年12月14日,在互链脉搏主办的“2019In-Chain全球区块链峰会”上,迅雷链总工程师来鑫发布了覆盖6大核心领域,共计16项区块链产品解决方案。 事实上,从2017年以来,迅雷链一直坚持从应用需求出发,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了性能、隐私安全、监管等多层面的落地难题。彼时发布的系列解决方案更是深入金融、民生、司法、医疗、政务、工业等6大最具应用潜力的领域,意在进一步推进区块链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不仅如此,为适应传统行业,尤其是并不具备区块链底层技术学习和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降低区块链应用开发门槛,迅雷链推出多种外围辅助系统,其中包括区块链虚拟机的更新、业务流程的设计、技术人才的招聘和培训,以及对区块链改造的咨询建议等。 迅雷链在各地的频繁身影是其技术实力的最佳证明。截至2019年12月,迅雷链的一百多家合作伙伴中,不仅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广州市地方金融区块链征信共享平台、南方新媒体、华扬联众深圳版权协会这样的国内知名政企机构,也有泰国那黎宣大学等海外落地项目,应用落地数量之多、领域之广都充分体现了其专业程度。 来源: 环球网 |